重视统计数据 揭示物流发展规律
发表于:2015-04-17 09:21 点击:
时下,我国经济运行进入“新常态”,进入由“速度型”向“质量型”转型升级的关键期,其根本特征就是高效率、低成本、可持续。物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之一,国务院印发的《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(2014—2020年)》明确提出要以提高物流效率、降低物流成本为重点,这不仅是促进物流发展之需,更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的迫切要求,也是经济与物流互动发展的基本规律。而要从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视野来准确把握物流发展规律,必须高度重视统计数据。 一、降低物流成本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物流成本受到高度关注并非偶然,而是由宏观经济发展的根本变化决定的,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经阶段。通过统计数据,尤其是基于国际比较的统计数据,我们能够更准确的把握物流发展的这一个大局。 通过统计数据,把握物流发展规律。发展现代物流是一个国家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必然趋势,具有一定的规律性。转型升级最核心的内涵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,实现经济发展由“速度型”向“质量型”转变,其根本的特征就是高效率、低成本、可持续。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尤其是美国上世纪70、80年代的发展经验表明,物流是提高效率、降低成本的突破口。根本原因在于,物流不局限于某个行业或者某个领域,而是贯穿于生产、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,贯穿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全过程。物流不仅服务于生产制造,也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,尤其是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更是如此。也就是说,现代物流的优化发展,提高的是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,降低的是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成本。 通过统计数据,把握物流发展基本格局。基于国际比较的物流统计数据表明,2014年,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6.6%,尽管有所下降,但仍高于美国、日本一倍左右,而且高于巴西、印度等发展中国家,相当于美国上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。当前,在劳动力成本、能源资源成本刚性上涨的背景下,降低物流成本是最有效的途径,具有紧迫性,而且潜力巨大。 表1:全球主要国家或地区物流费用及其与GDP的比率(2012年)
数据来源:Armstrong Associates Inc.
如果放到全球背景下来把握我国物流发展大局,尤其是从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核算历程来看,我们的认识会更加清晰。 宏观物流成本核算起源于美国,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初。1962年,美国哈佛大学Heskett J.L.教授提出了较系统地宏观物流成本(Macroeconomic logistics costs)核算方法,并逐渐成为美国、日本、韩国、南非等世界各国通用的方法,我国的物流统计核算也采用此方法。宏观物流成本具体包括运输成本、存货持有成本、物流管理成本。1973年,美国Cass信息系统公司开始计算美国的宏观物流成本,现在每年将研究成果发布在《美国物流年度报告》上。1980年,美国宏观物流成本与GDP的比率为17.2%,位于较高水平,如表2所示。 表2:1980年-2012年美国宏观物流成本与GDP的比率(%)
数据来源:《美国物流年度报告》。
为什么宏观物流成本核算诞生于上世纪60、70年代呢?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宏观经济背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。60年代末、70年代年初,美国等发达国家逐渐由“快速发展”进入到“滞涨阶段”,经济增速下滑、钢铁市场饱和、一些产品出现过剩;加上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导致世界石油危机爆发,油价暴涨,从1973年年底到1974年年初,原油价格在短期内从每桶3美元涨到了12美元,此后高位运行,大幅推高了经济社会的运行成本。 在这样的背景下,“成本高、效益低”的问题水落石出。然而,降低成本、提高效益的出路在哪里呢?在各项成本中,能源成本高位运行、劳动力成本具有刚性,根据物流统计数据发现,降低物流成本有巨大潜力,最终以降低物流成本为突破口,通过优化业务流程,进而降低整个经济社会运行成本。同一时期,在日本,通过物流发展来降低经济运行成本的“第三利润源”学说逐步兴盛。也是在这一大背景下,物流成本核算应运而生,逐渐由理论走向实际,以确切地衡量一国的物流成本,指导物流发展政策;宏观物流成本与GDP的比率也逐渐成为国际比较中的一个核心指标。 美国、日本的发展经验表明,降低物流成本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经阶段,需要引起高度重视。相比较而言,我国的情况与当时的美国颇为相似。为此,发展现代物流是宏观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,而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效率、降低成本。 二、我国将进入物流成本回落期 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物流成本偏高已成为共识,但根据统计数据可以发现,物流成本变化具有内在的客观规律,与一国的经济发展进程相一致,不能脱离宏观经济的发展水平孤立地看待成本偏高的问题。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,物流成本由高到低变化一般需要经历四个历史时期。 短缺经济时期,物流成本处于上升阶段。在短缺经济时代,经济主体能够通过规模扩张获取增量收益,成本问题并没有受到高度重视,经济发展方式以粗放的外延扩张模式为主。物流发展的主要目标不是降低成本,而是帮助工商企业扩大销售规模,在这一阶段,物流成本不断上升。同时,短缺经济阶段通常是第二产业占比不断提高的阶段,在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过程中,物流需求规模加快增长,物流成本也必然不断上升。在美国,上世纪60、70年代以前,物流成本与GDP的比率也高达17%以上。在我国,上世纪90年代初,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达24%。 过剩经济阶段,物流成本变化进入平台期。随着经济发展由短缺经济进入到过剩经济阶段,而在经济结构没有发生实质性转变的背景下,物流成本由“快速上升期”逐渐过渡到“高位平台期”。2000以来,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有所下降,但下降缓慢,尤其是在近几年产能过剩矛盾较为突出的阶段,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进入一个平台期,该比率一直保持在18%左右。 经济转型时期,物流成本快速下降。在过剩经济背景下,产能过剩导致供需矛盾凸显,“高成本、低效率”的问题水落石出,在这样的背景下,一方面,推进经济结构调整、化解产能过剩成为必然选择,物流规模增速回落;另一方面,经济发展由速度型转变为质量型,其核心问题是提高效率、降低成本,由于物流业渗透到国民经济各领域,在各方面降低成本的压力下,物流成为降本增效最有效的方法,此时,物流成本会出现快速下降。以美国为例,上世纪80年代以来,美国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和支撑,大力调整产业结构、发展第三产业,物流成本水平进入下降阶段,物流成本与GDP的比率降低了将7个多百分点。 经济转型过后,物流成本保持在较低水平。近年来,美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定在70%以上,物流成本与GDP的比率也稳定在9%左右,保持在较低的水平。 过去近10年,我国处于经济全面过剩时期,物流成本位于高位平台期,物流成本与GDP的比率没有太大变化是正常现象,而现在,经济社会正经历着从过剩期向转型期的发展,我国的物流成本也正在由“高位平台期”向“快速回落期”转变。201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有所下降,一方面是受货运量、货运周转量及GDP数据调整的影响,另一方面也是我国经济结构变化的结果,是物流成本变化规律的体现。 三、2020年物流成本与GDP的比率有望降至15%以内 物流成本变化的内在规律表明,降低物流成本的关键就是要调整经济结构。从我国物流市场结构来看,工业品物流占主导地位,占全社会物流总额的92%左右。2014年,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0.6万亿元,按照工业品物流总额所占的比例初步估算,花费在工业品物流上的物流成本在9.7万亿元左右。所以说,提高工业品物流的效率、降低工业物流的成本至关重要,是重点领域。 与之相应,从经济结构来看,相对而言,第二产业对物流的需求规模大于第三产业,物流成本耗费也高于第三产业。因而,降低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,换句话说,大力发展第三产业,能够有效降低物流成本。 根据美国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表明,在美国,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,物流成本与GDP的比率下降约0.6个百分点。
数据来源:《美国物流年度报告》、《中国统计年鉴》。 图1:美国产业结构变化与物流成本的走势变化 单位:%
从我们的统计数据来看,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来降低物流成本的效果也十分明显。从1991年到2014年,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,物流成本与GDP的比率下降0.5个百分点左右。
数据来源:《中国统计年鉴》、中国物流信息中心。 图2:中国产业结构变化与物流成本的走势变化 单位:%
近几年,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年均上升1个百分点左右,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、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,初步预计,2020年,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下降6个百分点左右,与之相应,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达到53%左右,较目前上升6到7个百分点。 由此预计,按照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,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下降0.5个百分点计算,到2020年,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将下降至14.5%左右。 四、从更长期来看,物流成本与GDP的比率将保持在10%左右的较合理水平 在当前及未来相当长时间内,降低物流成本是真正有效的“第三利润”源泉,是提质增效的抓手。然而,物流成本与GDP的比率不是越低越好,而是有一个合理的低位水平,现代经济要高效稳定运行,必须要付出一定的物流成本。纵观世界物流转型升级历程,这也是物流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规律。 实物配送阶段,物流成本高位运行。从产业发展历程来看,制造业和现代物流发展一直是互动的,密不可分的。当生产方式处于“少品种、大批量、流水线生产模式”的时候,物流发展处于实物配送阶段(Physical Distribution,PD),物流功能单一,物流信息化、一体化程度较低,物流在生产流通中处于从属地位,其功能只是为生产流通企业扩大销售规模。在这一阶段,物流成本水平处于高位运行阶段。在美国,上世纪60、70年代以前,物流成本与GDP的比率也高达17%以上。 一体化物流阶段,物流成本不断下降。当生产规模扩张达到一定的程度,产品出现过剩、各项成本上升,不计成本的“大批量”生产方式难以为继,转而通过发展现代物流,保障产业流程优化、供应链构建,进而获得成本降低的效益,物流在生产流通中的地位也不断上升,成为企业优化资源配置、降低成本的主要手段。上世纪80年代以来,美国的制造业生产方式逐步由传统的“少品种、大批量”向“柔性化敏捷制造” 模式转变,加上美国打造“信息高速公路”,由此推动物流发展由“实物配送”向“一体化物流”阶段(Logistics)发展,物流信息化、一体化快速发展。这一阶段,物流发展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效率,帮助工商企业降低成本。在美国,物流成本与GDP的比率由17%以上降至2001年的10%以下,共经历了20多年时间。 供应链阶段,物流成本低位波动。在后工业化时期,供应链模式(Supply Chain Management,SCM)广泛运用,物流专业化、精细化运行,在这一阶段,物流上升到战略管理的主导地位,通过去除冗余物流环节和物流过程,最大限度的高效集约利用物流资源,促使物流成本在较低的水平上波动变化。近10年来,美国的物流成本与GDP的比率一直在9%左右波动,日本的这一比率在8.5%左右波动。 从物流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,物流成本并不是无限下降的,而是有一个下限,这个下限正是物流集约高效运行的结果。目前,我国物流发展正处于由“实物配送”向“一体化物流”发展的阶段。可以预计,随着物流方式的转型升级,当我国物流发展到供应链阶段,同时,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到60%左右,物流成本与GDP的比率将保持在10%左右的较合理水平。 总而言之,通过统计数据,我们深刻地认识到,发展物流的目标和方向十分明确,就是提高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,降低全社会的物流成本。同时,要紧密结合宏观经济环境和物流转型升级历程,准确把握物流成本的变化规律。 基于此,降低物流成本需要多措并举,一是坚定不移调整经济结构,大力发展服务业;二是进行物流管理方式的升级,推动供应链的发展;三是政府要简政放权降低行政性收费,形成较好的物流发展环境;四是与时俱进做好物流统计工作,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不断完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,更好地把握物流成本变化规律。 |